近日,丰台区新发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将一面印有“患者生命至上,救护细心耐心”的锦旗郑重赠予丰台区新发地急救工作站同仁,以此致谢急救站医务人员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展现的专业素养与温情服务。
4月1日傍晚6时许,一名中年男性手捂胸口、面色惨白,跌跌撞撞冲进新发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接诊的王医生立即启动急救流程,通过心电图初筛与症状观察,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迅速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鉴于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局限,王医生第一时间拨通120急救电话,详细说明患者发病症状、生命体征及现场急救措施,为后续抢救争取黄金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丰台新发地急救工作站值班车组接到任务后,急救医生潘韬、护士付宇、司机王晓冬与急救辅助员霍佳即刻登车启程,仅用5分钟便抵达事发地。急救团队携带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设备冲进诊疗室。潘韬快速看了社区站初步记录,一边检查一边对患者说:“刘大哥,我是急救医生潘韬,您现在心率128次/分,心电图显示也不太正常,我们需要马上送您去上级医院,要和您家属联系一下。”
这位53岁的患者此刻正紧抓座椅扶手,额头冷汗浸透衣领:“不打电话!别叫他们来!”原来他因家庭琐事与家人争执后突发胸痛,此刻仍处于情绪波动中。潘韬耐心温和地对患者讲道:“您现在心脏的血管就像被堵住的水管,再拖下去心肌会坏死的,那就麻烦了。”护士付宇同步将吸氧管轻置于患者鼻下,声音轻柔却带着专业的坚定:“您看救护车就在门口,我们全程陪着您,有任何不舒服随时说,家属那边我们先联系,但保证不让他们现在过来打扰您,好吗?”
监护仪上显示患者心率持续在110次/分以上,急救辅助员霍佳默默将平车推至患者身旁。社区站王医生对患者说:“老刘啊,刚才咱们聊天你说过,您家孙子最爱吃草莓对吧?您得赶紧好起来,小家伙还盼着您下班给带回去呢。”这句带着生活气息的提醒让患者眼神微微松动,潘韬顺势递上知情同意书:“咱们去医院的路上我给您讲清楚治疗方案,您要是觉得哪里不明白,随时问我。”
随后,车组立即将患者送上救护车前往医院,绿色通道早已联系开通好,车载心电监护数据实时同步着医院急诊科——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因为医护人员在黄金抢救时间里既保持着分秒必争的专业严谨,又注入了关心患者的人文温度,才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关键先机。
4月4日上午,潘韬医生拨通患者电话,听筒里传来略带沙哑却清晰的嗓音:“潘大夫,一切顺利,今天能下床走两步了,谢谢你们啊。”这场环环相扣的生命接力,在社区卫生服务站、120车组、医院急诊的共同努力下,在72小时后终于传来了平安的回响——从突发心梗时的情绪抗拒,到救护车上的信任建立,再到术后康复的温暖回访,每个环节都定格着基层医护暖心守护的协作剪影。
当丰台新发地急救站车组的车载GPS轨迹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首诊记录在病案系统里完成闭环,这起抢救案例便成为基层医疗体系联动的生动记录。潘韬在工作日志中写道:“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心电图上的ST段,更是每个普通人背后的家庭牵挂。”正如锦旗上“患者生命至上”的誓言,这群扎根基层的白衣战士,用黄金抢救期内专业配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具象为触手可及的生命守护。在社区医生记得患者孙子爱吃草莓的生活细节里,在急救护士调整吸氧管时的温柔手势里,在司机师傅熟记多条最优送医路线的职业本能里。
此刻,北京120车上的车灯仍在昼夜不停地闪烁,急救人始终耐心暖心守护着辖区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正如患者康复后说的那句话:原来救命的不只是仪器,还有让我愿意听话的那声“刘大哥。”这或许就是基层医疗最动人的模样,他们用始终在线的急救速度与永不褪色的医者温度,继续编织着守护辖区居民的健康防护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