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尹娜,来自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2023年春夏之交,我非常荣幸地在北京急救中心通州急救中心站接受医防融合院前急救培训,这段难忘的时光,也是一段直面生命的人生经历。
虽然有急诊工作10多年的经验,但在来120之前我心中还是非常忐忑。这3个月的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殊性,每天的工作充满了未知的挑战。院前急救不仅在病痛时刻为患者缓解症状,更在危急时刻为患者拼搏出生命的希望。
5月21日10:01,车组接到120调度指令,一名七旬老人在家昏迷,需要急救。司机张结师傅发动救护车的同时,我也打通了家属预留电话,从家属急切的声音我已能感知这次又是个“大活儿”。我向家属确认老人已经意识不清,呼吸停止,立即电话指导胸外按压方法。挂断电话,我在脑海里已经预演了要启动的抢救流程,一边戴手套,一边和搭档护士丁玲确认抢救设备与流程。
到达现场,患者居住的楼房没有电梯,步行梯又窄又陡。当我们拎着诊箱、心电图机、插管箱、监护仪等一众设备,快步登上那60cm宽的转角楼梯,我的心又紧了紧。患者半卧在床边地板上,面色灰紫,意识丧失,有下颌式呼吸动作而无气息,口周、身旁有大量呕吐出的粘稠胃内容物。放平患者,快速查体判断,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立即组织开始胸外按压。我一边准备插管装置,一边向家属询问了发病过程。老人自己住在2层,今天早晨照常吃芝麻糊加蛋白粉早餐,家属在1层听到摔倒声音,上来看到老人俯卧在地,怎么也叫不醒,马上拨打了“120”。他先是照我电话里教的做了胸外按压,后来看老人没有呼吸,担心是吃的东西噎着了,就照网上学的“海姆利克法”冲击治疗了几下,之后老人吐出来很多芝麻糊,开始有呼吸声音,但之后就只张嘴不喘气了。很快,我就在患者的嘴里见到了他的混合早餐,粘稠的芝麻糊里还有不少没化开的蛋白粉球块,把吸痰管都堵了。等不及吸干净,我只能用气管插管拨开重重阻碍,看到会厌,直奔声门。插管成功,充好气囊,固定插管,连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一气呵成。丁玲和进修护士毛老师一起同步进行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间断静推肾上腺素、协助吸痰,整个过程快速而有序。幸亏我们带了心肺复苏仪,有了这个神器,能节省下来至少一个人手。我一直是跪在地上操作,腰开始是酸,后来已经是不可控制地颤抖,但无意间抬眼,看到患者的儿子蹲在不远处,插空望着这边的抢救过程,他期盼的眼神激励我调整一下姿势继续坚持。持续复苏已近半小时,患者还是没有恢复有效自主呼吸和心跳。再次交代病情,家属仍表示希望继续抢救,我们立即电话联系调度组长,启动潞河医院复苏绿色通道。
为了把患者安全快速地转运下楼,我们医、护、司、担齐上阵,把患者托举着通过了那狭窄陡峭的小楼梯。上车时,我看到张师傅、丁玲的额头都满是汗水。一路疾驰,持续心肺复苏,到达潞河医院抢救室。在与抢救室医护交接时,她们得知我们是在现场气管插管、持续心肺复苏半小时,我从她们的眼神里看到了钦佩。更让人欣慰的是,在入抢几分钟后,患者恢复了自主心律,心电图示波下壁心梗,随即启动心梗绿色通道,入CCU做急诊冠脉造影。当抢救室接诊大夫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家属流着泪向我们表达感激之情,我感觉一切的劳累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经历的院前急救不止于此,各种紧急情况像急性脑血管病、外伤、大出血、临产等,过去在急诊内科没处理过的,现在也成了家常便饭。紧张充实的培训生活转瞬即逝,我非常荣幸地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同事。带教老师艾薇手把手教我,从接到任务指令后每一步如何处理,到与患者、家属如何沟通,从处置现场突发情况,到如何撰写病历,事无巨细。我在独立作业后还有很多小问题总是随时求教。刘江主任平时十分关心医防融合医生的学习工作情况,给我们做精神疏导。韩鹏达主任和刘红伟老师是在我工作中的指引明灯,在我遇到疑难问题时,随时在线提供指导和帮助。司机张结、护士丁玲和担架工整个团队对我的照顾和帮助也都让我非常感动。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120通州急救中心站学习工作的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更加深了我作为白衣天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未来的工作中,精益求精,服务患者,筑建健康生命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