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急救信息 要闻通告
返回列表

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特别活动——120急救大课堂走进北京市少年宫

5月12日上午,北京急救中心急救讲师在北京市少年宫多功能厅为100名来自北京市教育系统的教职员工进行了校园急救技能培训。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此次活动作为北京急救中心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落实维护好人民生命健康利益,服务首都战略定位、推动首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有效提高了全民急救能力,也是120急救大课堂“五进”工程在2023年第28场急救培训。

本次培训的内容有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术、创伤大出血现场止血等校园必备急救技能。2021年,北京市少年宫就配置了3台AED,这次由于增加了新的教学空间,便通过中华慈善总会的捐赠,新增了3台AED,作为日常急救保障。北京市少年宫北京市是最早安装AED的教育机构之一。

当意外发生时,公众在“第一时间”对现场急危重伤病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和急救,是构建急救生存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于2019年7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都强调,大力开展急救科普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急救素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是实现“健康中国”伟大蓝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也明确提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在公众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与国际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在120急救专家的持续呼吁在,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急救教育,主要是通过完善学校急救教育标准,加强设施建设和教育培训,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培训讲师队伍等措施,在师生中逐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目前,有关应急救护的知识与技能已经全面纳入到了国家课程和教材建设中。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新颁布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特别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把急救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要求在相应学科中进行落实。

北京急救中心/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多年来在校园里持续开展急救科普培训工作,让“120急救科普大讲堂”走进社区小学、中学、大学;同时,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正在组织全国120院前医疗机构在属地广泛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系列科普活动。

 

 

资料链接

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应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全面参与了根据“新课标”撰写的教材急救部分的编写工作。120急救专家的参与,保障了基础教材急救技术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已经开始使用的全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教材当中,已写入心肺复苏、AED使用等急救内容,标志着急救培训正式走进基础教育当中,这将为提升我国国民急救素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最新出版的我国高中英语教材2022年也将“急救常识”纳入教学内容。陈志撰写/修订的以急救为主题的多篇英语课文。这些内容获得母语国家语言专家的审定,被收录到课本当中,组成了高中《英语》第五章《Frist Aid》。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急救,是急救培训走进基础教育一个崭新的尝试。

2022年湖北武汉武昌工学院,一名19岁新生,在校报到仅3天在篮球场猝死。该生是打篮球时突然晕倒,送医后死亡。

2023年4月30日,正值“五一”小长假第二天,在京港地铁14号线北京南站,一位59岁男乘客心搏骤停,值班站长韩宇和同事们,通过丰富的车站运营经验及专业的急救知识,抓住了黄金救援时间,及时使用AED将其复苏成功。

北京急救中心/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从2007年开始就针对北京市地铁站台高风险职业人群进行了急救培训。2010年以后,每年培训约3000人。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的《初级急救员》证书已经成为北京市地铁公司新职工上岗前必备证书。与此同时,120的急救讲师还在北京市中小学、博物馆、大型商场等其他大公共场所开展了标准化、高质量的急救培训工作。

2017年《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根据立法,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是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的牵头部门。北京市卫健委委托北京急救中心/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的专家撰写了《北京市社会医疗急救授证培训课程教学大纲》并以政府通告的形式正式公布。大纲包括教学时间为半天的《心脏拯救者》、一天的《第一响应人》、2天的《初级急救员》和4天的《高级急救员》的初训及复训8个课程大纲,涵盖了不同社会需求。这是建国以来最详细、最有直接法律依据的社会急救培训大纲。它明确了公众在现场的急救行动范围、内容和技术标准,同时为非医学非职业类急救证书名称明确的标准与含义。

根据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大纲,北京急救中心/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配套的规范化教材,制定了标准化课件,提高了课程效率,增强了课程质量。同时,依托120行业协会带领全国院前医疗机构发起的“1·20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在社会上掀起学习急救、支持急救的热潮。在电视台、报纸、新媒体广泛开展社会急救科普宣传普及工作。

为了提高公共场所AED的应用效率,北京急救中心2020年开始,就对社会公共场所配置的AED进行现场踏勘,对安装单位进行详细的现场安装指导,并测量经纬度、制定取用路径,明确管理方案。目前已完成980台AED在120调度系统电子定位工作,2023年预计完成3000-5000台AED的定位工作,形成城市AED电子地图。当呼叫者拨打120的时候,120的调度人员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找到适宜的AED提示目击者取用,并指导其操作。更高效地发挥急救作用。同期,北京急救中心的专家还设计了AED在公共场所安装的统一标识,同时组织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的全国120专家修订了AED安装标准,最后由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为规范全国公共场所AED安装标准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12月,由北京市卫健委牵头,15个委办局共同签发的《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3年行动方案》正式实施。根据方案要求,截止到2022年12月,全市交通场站已经完成587台AED配置。方案同时强化了公共场所在120系统定位工作,以提高其应用效率。

社会医疗急救培训工作涉及生命健康,同样是严谨科学的医学问题。2022年12月,北京市卫健委依托北京急救中心成立了北京市社会医疗急救培训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对全市社会培训工作进行督导改进。中心将组建“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工作专家委员会”,制定教学大纲、技术标准、考核标准、讲师准入标准,培训基地认证标准、质量评估及考核标准。建立全面质控型教学体系,逐步达到高质量、同质化的目标。对机构、讲师、课程进行评估考核、质量监控,定期通报;建立退出机制;收集、分析教学信息,形成报告,定期向政府呈报。通过一些列措施,全面提高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质量,满足社会急救能力建设高质量发展需求。

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经过培训掌握基本急救技能,AED的网络也会更加密集,在这样的城市生活,也会越来越有安全感。

时间:2023-05-12   作者:急救培训科
服务咨询
参与评价
院务信箱